
发布时间:
2025-06-13 16:00
信息来源:
霍林郭勒市教体局
分享到:
在“双减”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,减负与提质早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,而是需要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。第一中学始终秉持“以学生发展为本”的教育理念,从作业管理、课堂增效、课程创新等维度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,既做足作业“减法”减轻学生负担,更做好课程“加法”提升成长质量,让教育回归本真,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一、严控作业“精准度”:在减量增效中守护成长空间
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,更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。学校建立“三级管控机制”,从源头杜绝机械重复、低效高耗的作业设计:首先由教务处制定《作业管理实施方案》,明确各年级、各学科作业时长与难度标准,确保基础性作业占比不低于70%,实践性、探究性作业不少于30%;其次推行“作业公示制度”,班主任每日统筹各科作业总量,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;最后建立“作业质量反馈机制”,通过学生问卷、家长调研动态调整作业形式,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、发展能力的“助推器”。
尤为重要的是,学校将作业管理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,例如政史地生学科经常布置便于理解知识的实践作业,让学生通过制作、搜集、整理、手绘等方式体会学科价值;语文学科开设“名著共读周”,以主题式阅读任务替代碎片化习题,既减少机械书写负担,又提升深度学习能力。这种“精准滴灌”式的作业设计,让学生在减负中获得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,真正实现“量减质增”的良性循环。
二、夯实课堂“主阵地”:在高效互动中提升学习效能
课堂效率是减负提质的核心枢纽。学校着力打造“深度学习课堂”,课前通过“三备三研”集体备课机制(个人初备、组内研备、学科联备),精心设计“目标、情境、问题、习题”,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问题情境,让每节课都有清晰的“能力生长点”,最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。课上通过“导、思、议、展、评、测”六个环节,激发学生深度思考,不断观察、分析、总结、概括,把自己的观点适时准确地表述。例如,数学组在备《函数图象》一课时,通过“生活实例导入+动态课件演示+分层任务单”的设计,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理解;语文组则围绕课文《皇帝的新装》,以“情景朗读+角色代入+情感共鸣”的方式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。真正实现了“课上多流汗,课后少加班”的良性转变。
同时,本学期为推动课堂向纵深发展,撬动教学质量的提升,组织教师陆续开展课堂改革“展示课”和“主题研讨课”活动。活动的开展加快了教师课堂教学由“教”向“学”转变的脚步,把“课堂真正还给学生”这一理念根植于每位教师脑中。
三、打造课程“立交桥”:在多元选择中激活成长潜能
如果说课堂是教育的“主航道”,那么特色课程就是助力学生远航的“风帆”。霍市一中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结构,构建“基础课堂+学科拓展+校本专长”的三维课程体系,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“超市”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学科拓展课程聚焦学科素养的纵向延伸,例如政史组开设“趣味民族文化”“人文历史”,数学推出“趣味数学建模”“魔方思维训练”,让学生在学科深度探究中感受知识魅力;校本专长课程则着眼于跨学科能力的横向拓展,“3D创奇乐园”“编程创意工坊”“生物探秘”等融合课程,打破学科壁垒,培养创新思维;此外,学校还开设“成长选修课”,涵盖绘画、管弦乐、篮球、心理建设等20余个门类,学生每学期可自主选择1门兴趣课程,在“无压力”的探索中发现特长、发展个性。
这些课程并非简单的“课外加餐”,而是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机衔接。例如,校本课程“生活与物理”要求学生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现象,既巩固了课堂知识,又提升了综合表达能力;学科拓展课程“英语沙龙”以沉浸式语言交流、多元文化碰撞与趣味主题探讨,打破课堂局限,提升语言应用能力、拓宽国际视野,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久热情。这种立体化的课程供给,让减负不再是单纯的“减作业、减课时”,而是通过丰富的成长路径,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,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。
四、凝聚家校“向心力”:在协同育人中筑牢教育生态
减负提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同频共振。通过“家长学校”“家校共育论坛”等平台,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——不再以作业量评判学习效果,而是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与兴趣发展。同时,推出“亲子共成长”系列活动:“家庭阅读马拉松”让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、共写一篇感悟;“周末实践共同体”组织家庭走进博物馆、科技馆、非遗工坊,让课外时间成为亲子沟通与素养提升的黄金时段。家校之间从“作业传递”转变为“成长对话”,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教育生态。
减负不是简单的“做减法”,而是通过系统改革实现教育质量的“加法”与教育生态的“乘法”。第一中学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,只有抓住课堂效率这个“牛鼻子”,构建多元课程这个“立交桥”,筑牢家校协同这个“共同体”,才能让减负提质真正落地生根。未来,第一中学将继续深耕育人体系创新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充足的成长空间中舒展个性、绽放潜能,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温暖力量。